
在中国载人航天伟大工程的背后,有这样一群干着惊天动地却隐姓埋名的中国航天人。而其中不让须眉的巾帼英豪们更是令人肃然起敬。811所王娜劳模创新工作室承担着载人航天电源系统技术攻关工作,“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货运飞船、载人空间站、特种飞行器等电源系统的研制,由这群女航天人挑起大梁。

以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电源分系统技术负责人王娜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载人航天型号任务,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英团队,用强大的“电源心”支撑我国航天事业的腾飞。
电源系统对航天器来说,如同人体的心脏和血液一般重要。作为电源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王娜参与了我国首个低轨高压电源分系统——天宫一号的全周期研制,全面负责电源分系统总体设计。为了给航天员提供一个可以长时间工作的舒适环境,电源分系统必须实现重大突破。
造“心”难,造一颗强大的“心”更难。面对这一全新的课题,唯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5年中,王娜劳模创新工作室牵头国内相关领域最优秀的50多家单位,开展了100多项技术攻关,研制出了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低轨高压电源系统。这些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我国空间电源史上的里程碑。
这一技术创新确保了天宫一号在轨超寿命稳定运行以及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三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航天人并非天生的工作狂,面对技术、进度、质量的超强压力,作为母亲和妻子,王娜不得不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多少次技术攻关,她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产品生产间、试验现场和北京总装测试厂房。2015年至2016年是王娜团队最忙碌的阶段,需要同时研制天宫二号、天舟一号和天舟二号,还要为我国第一个空间站研制争分夺秒。2016年,当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后,王娜团队立马赶往北京的飞行控制中心守候。因电源关乎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从飞控开始后,团队成员轮流24小时值班,对飞船的设备进行不间断地监控,实时关注航天器用电数据。从进发射基地到完成飞控,整整坚守了4个半月。
这一年,天舟一号还面临进发射场、天舟二号也还在生产中,每个型号的攻关都不能停歇。人手不够,上海、北京、酒泉、海南四地联动是她的解决办法。王娜带着团队,有9个月时间在连轴出差。巨大的工作量、高强度的研制非但没有击垮她们,反而越战越勇。
2017年4月20日,长征七号载着我国首个货运飞船在我国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呼啸升空,王娜团队负责研制的电源分系统不辱使命,为天舟一号提供着持续、稳定、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工作室培养出了一支技术作风过硬、团结协作的团队,目前已有主任设计师12名。王娜正带领这支精英团队开展后续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的繁忙研制。她们用一颗炽热之心,打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越来越强大的“电源心”。
